一個小小的例子詮釋主題。
中國公民出國,搶購日本的馬桶蓋、韓國的彩妝、澳大利亞的奶粉,還有意大利,英國等地的奢侈品。為什么?中國不是不能生產,而是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好,因此造就了中國龐大消費族群的“海外淘”。
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出現,一方面解決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問題,另一方面,將給實體經濟帶來一次深刻的反省和創新發展的機遇。原來是做很多蛋糕,鼓動人來買蛋糕?,F在是把蛋糕做得更好,讓買蛋糕的人買到更加精致的蛋糕。

民營企業如何適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如何自覺緊隨國家戰略,以創新驅動促進產業煥發生機。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潮中,不僅要“活”下來,而且更“強”起來?
供給側改革,創新是核心,新興產業是落腳點,實業是主體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,對民營企業來說,是發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提質增效的重大機遇。企業應該主動把積極性、創造性釋放出來,充分利用政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,加大模式創新、技術更新與改造力度,在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上出硬招、見實效。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,實業經濟及制造業才是支持社會發展的根本。
國家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倡導一脈相承。對于許多中小企業、實體經濟來講,更應倡導“實業+互聯網”,把互聯網平臺和傳統產業改造相結合,即生產資料、生產技術、生產規模、“產品市場化+互聯網”,促進企業改造升級。
那么,作為實體經濟的民營企業,應該如何跟上這場促進實體經濟大發展的機遇呢?
第一,用消費者對消費品質量要求的提高,倒逼企業提供更優質的商品,滿足市場需求。把產品的質量、研發的程度提高,同時,將使用的體驗效果跟上來。
第二,提升創新品牌品質支撐力,用“互聯網+”助力企業改革?!盎ヂ摼W+”作為一個重要手段,通過“互聯網+”,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客戶需要什么,企業制造什么;縮短距離,銷售原有的寶塔型,現在可以扁平化。線上線下結合,這樣毫無疑問對實體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提升。
第三,通過資產的重組、并購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比如加大對海外產品的輸入,拉動經濟的增長?;蛘咴谵D型過程之中吸引更多的人才來企業工作。以便產業轉型升級更快、裝備更加改善、品牌更加完善。
第四,培育企業的“工匠精神”。從日本、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的經驗看,工匠精神提倡的是誠信,而有誠信的工匠生產的產品質量更好。所以供給側改革不但是要談企業的轉型升級,還要使中國制造向中國精品制造轉變,使中國的產品能真正參與全球化競爭。
---北京哈爾濱企業商會